For 20th
今年是国恒设计集团成立20周年,也是集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通过一场场访谈,记录国恒二十年来的无数故事。
“不见其人,先闻其名”。对于广大国恒人来说,常听人提起过罗劲松,作为国恒设计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因恒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每天都非常忙碌。第一次见到他本人时,我有一丝意外,他不像管理者,更像一个平易近人的学者。
罗劲松推动了因恒的成立和发展,作为西南地区最早的一批BIM咨询服务商,国恒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罗总不在国恒,就在因恒”,办公室外的姑娘总这样告诉来访者。罗劲松一方面打理着国恒的部分事务,一方面在因恒的管理上倾注心血,因恒在BIM领域崭露头角、日益壮大之时,有他的汗马功劳。
——“您是国恒的元老,在您眼中,国恒意味着什么”
罗:于我而言,国恒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它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工作、奋斗的平台,也是一家有责任、有担当、有创新精神的咨询服务公司。在过去的岁月里,国恒用匠心设计了非常多有影响力,且深得客户、业主好评的项目;现在,国恒走在行业的前端,在数字化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不俗成绩,其中包括天府国际机场、亚洲最高的住宅项目新希望D10、招商大魔方城市综合体等项目。
要认识和理解一家公司,最好看它的客户和服务的项目。作为一家成立了二十年的公司,国恒提出了“数字化+一体化”战略,站在新的起点上,希望国恒发展越来越好。
罗劲松在在乞力马扎罗
——“2007年,公司变动时您临危受命,请谈谈当时的感受?”
罗:之前在国恒有过短暂而愉快的工作经历,后来国恒经历了较大的人事变动,较多骨干(包括核心管理人员)离开了公司,当时而公司创始人的傅总还在一家大型房企当高管,公司承接的好多项目都停摆了,情况严重程度可想而知。
那时我和朋友创建的设计公司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为老东家担忧。通过多次与傅总沟通,我非常认同他对国恒未来发展的构想,作为公司的领路人,他不仅是一名有情怀的建筑师,还是一名非常有远见、有理想的企业家。
回到国恒后,我主管公司运营工作,当时首要任务是优化设计管理流程,并牵头编制了公司第一本结构设计作业指南。除此之外,我还在公司还扮演其他“角色”,比如结构专业负责人、项目经理、结构部门负责人、救火队员等,那段时间的工作紧张而忙碌。经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2009年公司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成立因恒科技的初衷是什么?”
罗:因恒科技成立于2015年,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使用BIM技术为客户进行设计和咨询服务。正是看到了数字化对行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公司决定把国恒设计的BIM中心独立出来,成立一家基于数字化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专注于新技术在AEC行业的创新应用实践,因此因恒科技定位是“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整合服务商”。
大家都知道,工程项目从规划、方案、设计、施工、竣工交付乃至运维阶段,涉及很多的管理环节和部门,各阶段、各部门只根据自己需求创建和使用数据,造成大量的数据“孤岛”。就我们熟悉设计施工图来说,室内装饰、景观、幕墙等专项设计通常由不同的公司完成,因而带来设计变更、资源浪费、进度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成立因恒科技的初衷,希望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为行业做出一些贡献。
——“谈谈因恒发展的现状?”
罗:因恒科技创立四年了,目前处于初创阶段。我们在2016年启动了设计成本一体化的应用实践,2017年在天府机场项目开始了从设计到竣工交付阶段的数字化咨询服务实践,期间还进行了数字化装修、数字场地分析等创新应用实践,我们自主开发的通用数据环境平台“因恒云”也开始在较多的项目中应用。典型事件其实挺多的,要划分为大的发展阶段比较困难。
作为团队的牵头人,这几年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团队的成长。我既是团队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因恒科技的同事大多具备优秀专业人士的特质,对于他们承担的项目,都能从客户利益出发,按时保质的独立完成。
在团队中,有太多让人难忘的事情。既有我们的客户,也有我的同事。比如做蓝光空港项目时,为了解决结构超限问题,公司项目团队和蓝光项目团队对项目各种可能的技术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直到深夜问题得以解决,大家尽兴而归;在规模达3800多亩的中法农业科技园项目大型场地数字化分析应用中,因恒总工王征带领公司几个年轻同事组成课题组,通过近一个月的技术攻关,单土石方优化就为客户节约3000余万元……
——“因恒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罗:从大学毕业,我就一直从事工程咨询行业的相关工作,行业大致经历了趴图板、CAD、BIM三个阶段。趴图板阶段,设计一栋多层框架结构的楼房大概要一两个月;而CAD最多一两周就能完成,计算部分几乎全部由计算机完成;而BIM技术的发展,又让这个过程有了质的转变,公司在BIM技术的应用实践也快十年了,在国内算先行者。
今年国恒提出了“数字化+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比如,因恒科技自主开发的“因恒云”致力于创建共用数据环境平台,提高了项目相关各方协作和数据共享互用的能力。我们也利用数字化技术在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如在道路规划方面,进行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坡度等方面的模拟优化。我认为在未来,数字化技术会改变行业的方方面面,如BIM、数字孪生、云计算、移动通讯等技术都会对我们的工作模式、协作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网友评论